他,刀尖上的舞者,大脑的拆弹者
8.19,致敬第8个中国医师节!
他,一名神经外科医生,是刀尖上的舞者,也是穿行于生命迷宫的拆弹者。
他,中等身材,微胖,走路带风。一双眼沉淀着阅尽生死的睿智,一双手蕴藏着化险为夷的灵巧。
病房就是他的阵地。无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时,病房里总可以看到他穿梭的身影。
早晚查房,巡视危重病人,处理紧急情况——他往那里一站,便是年轻医生和护士的定海神针。
他不仅有医者的敏锐,更有一颗仁心。
一次乘电梯时看见电梯员额头冷汗直流,说话有气无力。他心头一紧,赶紧带她到科室检查。
还没走到护士站,电梯员就怦然倒地。他当机立断,马上给她喂下两支高糖注射液,几分钟后她就恢复如常。
原来仅凭那额头的冷汗,他就判断出低血糖突袭的信号。
神经外科的战斗,常在深夜和黎明打响。手术无定时,三四个小时是常态,从天亮做到天黑,也会从深夜鏖战到黎明。
节假日不过是另一种工作模式。加班也是家常便饭,如果病人和科室需要,只要一个电话,他便随时出现。即使是年三十的团圆夜,只要电话响起,他定会披星戴月地从老家赶回。
只要能救人,不睡觉也行,这便是他镌刻在心的信念。
铁人也有意外时刻。
那年外出学习途中他出了车祸,导致右肱骨骨折,做了钢板内固定手术。出院时骨科医生开具医嘱:休养三个月。
谁知他一天未歇,用家人的纱巾吊着伤臂,回科室上班了。
他说,右手做不了事情,左手可以开处方,我呆在科室,年轻医生底气更足些。
更让人动容的是,术后仅一个月,他不听骨科医生的医嘱,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,毅然重返手术台,完成精细的脑血管造影手术!
同事惊叹,铁人重出江湖!
因术后未能静养,右手用力过早,如今他臂上留下一道近二十公分长的刀疤,阴雨天还隐隐作痛。
对此,他置之一笑,说,病人需要我,我不能不管!
他是真正的刀尖舞者。
显微镜下,细若发丝的血管,神经被放大成了壮丽的河流山川。
他凝神屏气,只有面前的屏幕,映照着一场与死神共舞的芭蕾。
显微镊,显微剪,电凝器,在他手中化为精美的画笔。每一次落刀,每一次止血,都精准到位,不差分毫。
他追求的,不只是一台成功的手术,更是力求将每一台手术都雕琢成精美的艺术品。
在生与死的交界线上,他跳着无人喝彩却惊心动魄的生命之舞。
穿上铅衣,他化身为生命的“拆弹”专家。
铅衣加身,重达20斤,是他出征的铠甲。
他的战场,是病人颅内蜿蜒曲折的生命河道;他的使命,是精准定位并拆除那颗潜藏在血管壁上的“炸弹”——颅内动脉瘤。
细若发丝的导管和导丝,便是他与死神博弈的武器。
数小时的鏖战,铅衣重重压肩,内层的洗手衣早已湿透,豆大的汗珠顺着发梢滚落,只有他目光始终炯炯,双手稳如磐石,轻柔化解重重危机。
手术结束,他长舒一口气,笑道,穿上铅衣浑身都痛,手术顺利,顿感一身轻松。
他是虔诚的医学实践者,绝非空谈者。他将诸多前沿适宜技术用于临床,挽救了无数生命。
他深知,每一次无影灯下的刀尖之舞,每一次血管深处的精准拆弹,托举的都是鲜活的生命,承载的都是无数家庭沉甸甸的希望。
敬畏生命,让他始终谦卑谨慎。
肩扛责任,使他不敢有丝毫懈怠。
他始终将病人的健康放在首位。
他的信念,朴素而坚定:
不求每个日子都闪光,只求每个人都健康!
他是付强,一名普通的神经外科医生,与千千万万医师一道,用实际行动践行了“敬佑生命、救死扶伤、甘于奉献、大爱无疆”的崇高职业精神,忠实守护人民健康。